陜西日報(頭版):高質量發展中一個國企承受之重
——陜煤集團踐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觀察
陜西日報 2019年8月13日 1版
高質量發展中一個國企承受之重
——陜煤集團踐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觀察
8月7日18時,在銅川王石凹礦井口,蔡玉華和工友們已經忙活了一整天。不過,他們并不是忙著挖煤而是在整修井口。3年多前因去產能關閉的王石凹礦正在轉型發展工業旅游,礦工蔡玉華聽到消息后決定留下來,再干一番事業。
當天16時,距離王石凹礦60多公里的杏樹坪崔家溝礦,雷云濤和同事們陸續換衣、下井。8小時后,他們才能回到地面。從王石凹礦轉崗到這里快4年了,雷云濤慢慢習慣了王石凹至崔家溝兩點一線的生活。
隨著煤炭市場形勢急轉直下,資源和環境約束趨緊,2016年,陜煤集團將原計劃3年關閉的18處礦井在這一年內關閉到位。企業走到了轉型突破的歷史關口,困境之下,路在何方?
創新驅動破解企業的“轉身之困”,科技支撐產業轉型升級,陜煤集團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努力走出一條傳統資源型企業轉型發展、高質量發展的新路。
5萬名職工踏上二次創業的征程,絕境之下,如何突圍?
“減員一批、輸出一批、調劑一批、退養一批”,陜煤集團堅持“煤空城不空”,人員“轉崗不下崗”,平穩地解決了去產能中“人到哪里去”的難題,使許多職工在新崗位、新征程上更出彩。
主動做好去產能“加減法”
主動關閉18對礦井,放眼全國置換產能,優質產能占比超95%
2015年9月23日被蔡玉華永遠記在了心里。這一天,王石凹礦關閉了。
那天,蔡玉華最后一次下井?!懊旱V在,我是礦工。煤礦沒了,我是什么?”家里三代都是礦工的蔡玉華反復呢喃著。
王石凹礦是著名的“功勛礦”。它是“一五”時期,蘇聯援建的156個重點工程項目之一,也是西部地區第一個煤礦項目,曾被譽為“共和國煤炭工業的長子”。從2014年開始,陜煤集團在全行業率先啟動關閉資源枯竭、安全環保指標差、競爭力弱的8對礦井。在銅川礦區,王石凹等5對礦井被列入關停名單,壓減產能555萬噸。
關井壓產沒有因職工的不舍而放緩。國家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后,陜煤集團原計劃3年關閉的18處礦井在一年內關閉到位,退出產能1815萬噸,占全省62%,為優勢產能釋放騰出空間。
在國家嚴控煤炭新增產能的大背景下,陜煤集團積極利用產能置換政策,除主動關閉省內的落后礦井、置換一些產能指標外,還把目光投向全國。陜煤與重慶市的合作就是一個典范,其開創了跨省份能源戰略合作的先河。截至今年7月底,“陜煤入渝”累計超過2300萬噸。
煤炭去產能先聲奪人,超前改革為企業發展帶來紅利,更為去產能政策制定貢獻了力量。2017年7月,作為地方國企代表,陜煤集團在全國國有企業改革經驗交流會上作了交流。
通過放眼全國換產能和內部老區減量,陜煤集團在新區項目審批上做“加法”,新增核準了陜北、彬長礦區6個礦井項目,增加優質產能近6000萬噸。目前,優質煤炭產能占比超過95%。
“如果沒有當時觀念上的先人一步、行動上的快人一拍,我們就沒有后來產業結構調整的步步主動?!标兠杭瘓F黨委書記、董事長楊照乾表示,在煤炭行業最低谷時,陜煤集團以最小的代價完成了關閉落后產能任務,企業平穩運行、輕裝前進。
企業“瘦下去”職工“動起來”
主導省內大規模成建制職工劃轉遷徙工程,分流安置職工5萬多人
2017年冬,一臺由陜煤集團員工自編自導自演的文藝晚會在銅川礦工俱樂部上演。晚會開篇的情景詩朗誦《走過寒冬》,有句臺詞令人動容:“關井的時候,請輕一些,再輕一些,你哪里知道啊,我們有多么的不舍……”
一代建設、二代發展、三代轉型,一代又一代礦工默默堅守著自己的使命。王石凹礦、鴨口礦、東坡礦……相依為命的礦井關閉了,老礦區基本成為“空殼”。但人在、家在,就要轉型發展。
面對9000多名職工分流安置的壓力,銅川礦業公司提出了專業化服務、新能源產業、旅游業、現代生態農業四個轉型方向,同時大力實施“走出去”發展戰略。
遠離礦區的咸陽子午嶺康源生態農業科技園,是王石凹礦職工“走出去”的第一站。3年前,接過生態農業科技園經營權時,大家既高興又發愁:有活兒干,就有希望!但讓井下攉煤架棚、打眼放炮的采煤工人插秧種菜、喂雞養魚,無異于讓一雙粗笨的手在絲綢上繡花,實在有些為難。不過,30多名吃苦耐勞的礦工很快學會了開播種機、除草種菜……完成了從采煤工到職業農民的“華麗轉身”。目前,王石凹礦計劃與專業的農業公司合作,3年內投入459萬元,安置職工500多人。
舊貌換新顏的王石凹礦“關而未?!?,籌劃建設煤炭工業遺址公園,搞起工業旅游。因礦井關閉處在新的人生“岔路口”的煤礦工人在企業的幫扶下實現了“重生”:有的留下,像蔡玉華一樣,繼續守護著“新生”的老礦井;有的轉崗,像雷云濤一樣奔赴新的工作崗位,繼續為煤炭事業發光發熱。
銅川礦業公司平穩分流職工9000多人;蒲白礦業、韓城礦業、澄合礦業……從開始關井壓產至今,陜煤集團主導了省內大規模成建制職工劃轉遷徙工程,平穩分流安置職工5萬多人。
“關中老礦的老一輩礦工,很多都是當年成建制劃轉過來,支援西部建設。他們身上顧全大局、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精神代代相傳,在分流安置中得到充分展現?!标兠杭瘓F總政工師李永剛說。
向著更強更優邁進
建設全球最大的高端煤化工項目,謀劃“通江達?!钡默F代物流網
產能北移、戰略北移,陜煤集團未雨綢繆,開始謀劃更長遠的發展,陜煤人也如候鳥般向陜北遷徙。
王建文就是其中一員。13年前,他從銅川玉華礦一路北上,參建神木檸條塔礦。雖說遠離家鄉、條件艱苦,但陜北還是充滿了誘惑:世界最好的資源和開采條件,先進裝備和技術云集,這里是放飛夢想的地方。
王建文主持實施了厚煤層“110—N00工法”工業性試驗。N00工法及關鍵設備被寫入《中國制造2025——能源裝備實施方案》,引領第三次礦業技術革命。在陜北的廣闊天地,陜煤集團重塑煤炭產業優勢,大手筆擘畫煤化工新戰略,向更強更優邁進。
“一秒鐘生產2噸煤,一分鐘就能生產出兩火車皮優質煤?!标儽钡V業公司董事長吳群英說,陜北有“30歲”的礦井,更有“10歲”“1歲”的礦井,還有正在啟動的榆神三期,正在辦理規劃的榆神四期千萬噸級礦井群。
坐擁得天獨厚的資源,陜煤集團謀劃跳出賣煤、發電、賣基礎化工產品的階段,向高端化、精細化煤化工邁進。依托3個千萬噸級礦井,陜煤集團瞄準了紡織材料、汽車材料及建筑裝飾材料三大領域,在陜北計劃投資1022億元,建設全球最大的煤化工項目,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化工園區。陜煤集團利用自身原料和能源價格優勢,吸引高端材料和下游相關加工產業向園區集中,園區建成后每年可轉化煤炭超過2000多萬噸,生產30多種化學品。
未來,陜北煤炭、化工品產能將進入新的擴張期,運輸結構怎樣調整?市場又該如何布局?為此,陜煤集團參股國內最長的運煤專線蒙華鐵路,推進蒙華鐵路集運線靖神、馮紅鐵路建設,布局荊州港、襄陽港項目,為“兩湖一江”及西南區域資源保供,構建起“通江達?!钡默F代物流網。
“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以社會價值為引領,陜煤作為行業內國企的代表,必須主動把企業發展置于社會經濟發展的大局中?!睂τ陉兠杭瘓F的高質量發展,楊照乾有著清晰的認識,肩負起能源革命的使命,推動傳統能源向清潔能源轉型,做高質量煤炭和相關產品產業體系、供應體系的探路者和引領者。(本報記者 王向華 程靖峰)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