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煤化中亞能源:有些困難超想象
中國化工報
陜西煤化集團控股的中亞能源公司中大石油煉油項目位于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楚河州卡拉巴德市東方工業園區,與哈薩克斯坦毗鄰。該項目年加工原油80萬噸,總投資4.5億美元,總占地面積5200畝,主要產品有各類標號汽油、柴油及液化氣等,原油主要來自哈薩克斯坦。
該項目是吉國建國以來投資規模最大的工業項目,也是其最大的外商投資項目和最大的稅源項目之一。其生產的各類成品油幾乎全部銷往吉國市場,有效降低了其進口依賴。該項目已成為“一帶一路”中吉務實合作的典范,為中吉兩國人民友誼延續搭建起新的橋梁。項目采用中國先進、成熟的催化裂化工藝和設備,目前依然是中亞地區最先進的煉油裝置,油品收率比當地及周邊國家同類項目高20%以上,污水處理和自動化控制水平遙遙領先。
屈指算來,中大石油煉油項目從2009年開始施工已有8年時間,建成投產也3年半了。這個迄今為止中資企業在吉國投資規模最大的工業項目,是如何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目前項目運行情況又如何?有哪些經驗可供業界借鑒?
帶著這些問題,中國化工報記者近日對中亞能源公司進行了深度調研了解。
先行先試“走出去”
“吉國能源資源貧乏,油氣加工能力薄弱,主要依賴進口。早在2009年,陜煤化集團就開始遠赴當地實地考察,隨后就成立了中亞能源公司,在吉國新建中大石油煉油項目?!碧峒爱斈甑慕洑v,參與該項目建設的中亞能源公司董秘王九龍如數家珍。
據介紹,中大石油煉油項目項目于去年12月通過竣工驗收,正式轉入生產運行階段,目前生產運行平穩。
為何要選擇吉國布局?在陜煤化集團看來,從經濟角度考慮,吉爾吉斯斯坦是中亞唯一的世貿組織成員國,經濟全球化使吉國獲得了較多的外來投資;從貿易角度看,吉國與我國接壤,是中國通往中亞的門戶和重要節點;從市場角度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北部區域總的煉油能力只有幾十萬噸,而每年市場需求成品油約500萬噸,長期依賴進口;從成本角度看,吉國稅賦和人工成本較低,項目建設成本容易控制。
權衡再三,利大于弊,陜煤化集團決心放手一搏。
建設困難超出想象
吉國工業相對落后,基礎設施配套不好,在該地投資難度顯而易見。盡管中亞能源公司對項目建設的困難早就有過系統預估,但現實還是要比想象的更艱難,甚至可以說是無法想象。尤其是吉國安全形勢復雜嚴峻,政治環境不夠穩定,“三股勢力”及IS等恐怖分子對項目建設的威脅始終存在,導致一些政策的不延續甚至斷檔。
王九龍介紹,在吉爾吉斯斯坦,除了水泥和沙子,項目建設所需的設備裝置幾乎全部要從中國運過去,甚至施工用到的吊車、鏟車等工程車輛,也不得不從中國采購或租賃。貨物發運期間,由于鐵路運力有限,好不容易才裝上的一車皮物資,輾轉好幾個國家,半年后才姍姍來遲,物資有時在途中丟失被盜,讓人傷透了腦筋。鐵路不通時,就得走公路,項目建設初期,經常是百余輛大貨車從新疆出發,浩浩蕩蕩翻越天山而來。
如果說物資匱乏還能想辦法解決,那中吉兩國之間在設計規范、理念標準等方面巨大的分歧,就讓人十分難受和痛苦了。該項目工程設計由中國的設計院承擔,但吉方開始并不認可,按照當地法律要求,每張圖紙必須由吉方設計院進行二次設計和翻譯。但當時吉國人手里拿著的還是1938年之前蘇聯的規范?,F代化的工程項目標準規范無從可考,不僅產生了大量費用,對工期也造成了嚴重影響。
無奈之下,中亞能源公司邀請吉國建設部、建筑檢測中心、地方建設局等相關部門代表,去中國考察訪問煉油企業。參觀了一圈后,吉國人終于豎起大拇指,“中國煉油企業管理很先進,人家其實是行家!”他們的觀念才有所轉變。
堅持本土化戰略
“我們始終堅持‘本土化’戰略,煉油項目生產經營管理主要以吉方人員為主,讓他們感受到是自己的企業,實現合作雙贏?!蓖蹙琵垖τ浾哒f,2012年開始他們就著手開展當地人才培訓和儲備,并與西北大學合作實施“千人培訓計劃”,定向培養技能型、管理型人才。
目前,中大石油項目891人的員工團隊中,中方員工290人,吉方占601人。公司高管中吉方占7名,每個車間(部門)也均有吉方中層管理人員。因種族、信仰、習慣、語言等造成的隔閡早已煙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共同的目標:只要這個企業好了,自己的日子都會越來越好。
吉國楚河州熱伊爾區區長圖魯斯別克·努格耶夫表示:“中大石油項目建成以來,很大程度改變了熱伊爾區的投資環境,為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注明 轉載